最新资讯,及时掌握
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:就是宰客、恃强凌弱、商业欺诈
近年来,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,许多企业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和习惯,形成了对用户的精准画像。这项技术的背后,也暴露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商业操控手段,最为典型的便是所谓的“大数据杀熟”。在这一现象下,商家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记录、搜索习惯等信息,恶意调高价格,尤其是在老用户和长期客户身上,往往会面临比新用户更高的消费成本。央视近日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,直指这一行为本质上就是“宰客、恃强凌弱、商业欺诈”。
所谓“大数据杀熟”,指的是商家通过大数据技术,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差别定价,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“杀熟”。在这种做法下,商家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记录,发现哪些用户是长期客户或频繁购买的老用户,然后将这些老客户的消费价格调高,甚至故意限制优惠活动的参与,目的在于迫使用户支付更多的费用。而新用户则因其不具备消费历史,价格通常较低,优惠力度更大。这样的做法明显不公平,严重损害了老用户的利益。
央视的批评可谓直击要害,指出大数据杀熟行为不仅违反了商业伦理,还涉及到了消费欺诈。央视在报道中明确表示,这种行为不仅“恃强凌弱”,还把商业诚信踩在脚下,把消费者当作“冤大头”。商家的数据优势让他们在与消费者的博弈中占据了明显的上风,而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的劣势,无法得知自己究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了多少冤枉钱。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,导致了大数据杀熟的普遍性和隐蔽性,消费者几乎无法察觉自己被“宰”的全过程。
更为严重的是,大数据杀熟的做法在一些平台上已经形成了惯性,甚至成为某些企业的盈利手段。比如,在一些电商平台上,老用户购买同一商品时,价格往往比新用户要贵出一大截。有些平台通过多种算法,将消费者的需求、购买力、兴趣等信息作为基础,利用这些数据精准地预测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区间,然后通过灵活调价来提高收益。而这种定价方式,不仅剥夺了老用户的价格公平权,还严重损害了他们的消费体验。
央视指出,商业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,而大数据杀熟却破坏了这一根基。消费者的信任一旦被侵蚀,企业的声誉将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害。企业如果长期依赖这种“不正当竞争手段”,不仅会造成社会对其的不信任,还会引发监管部门的干预,最终导致自身陷入法律风险和舆论风暴。事实上,近年来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和反映层出不穷,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也已开始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,呼吁企业遵守诚信经营的底线。
央视也特别提到,大数据技术本身并无恶意,它本应是帮助企业更好地服务消费者的工具。当这一技术被滥用时,它就成了操控市场、压榨消费者的工具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他们不仅需要理性看待大数据带来的便利,也需要加强对自己消费行为的保护意识。作为消费者,我们要学会主动防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滥用,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“杀熟”。
央视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严厉批评,提醒了社会各界,商业行为不能仅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,还应当维护基本的公平与诚信。企业要正视大数据的伦理问题,避免将消费者当作“韭菜”进行收割。而消费者也应当提升自身的维权意识,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唯有在诚信与公平的基础上,才能实现良性循环,让大数据技术真正为社会进步和消费者福祉服务。
下一篇:没有了!